《讀書筆記》
不是任何事來到面前都需要給予回應。
知道了就好。
就讓那些事、那些感受、那些情緒過去。
然後就會感受到什麼是「鬆」。
-
李辛《精神健康中醫講堂》
我們剛開始學靜坐,都會以為靜坐就應該清晰、穩定,什麼都不要想,坐著坐著就入定了,其實不是這樣的。
入定是可遇不可求的,當我們練習放鬆,不用力的專注,到一定時候,就有可能自然進入。
我們練習的是:從一個混亂不清且不自知的狀態,慢慢進入清晰覺察狀態的過程。
有時我們在工作中會覺得莫名的煩惱,那個時候就要知道:現在我有點亂,心情不好,想發脾氣。要觀察、提醒自己,小心一點,不要在這個階段做重大決策。如果這時候別人給我們提建議,你也要小心,不要在情緒的推動下輕易跟著走,這部分很重要。
一段時間後,我們自然會回到一個相對清晰、穩定的狀態,就可以接著向前走。這部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,就是在持續靜坐練習了,並不是盤腿坐在蒲團上才是靜坐。只是因為人容易在生活中懈怠,所以要專門安排時間來訓練。
我們靜坐的十五分鐘,首先是在身體部分的觀察和體會,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它是鬆還是緊。一開始身體是緊的,慢慢地鬆開來。呼吸也是,一開始比較短淺,漸漸變得深長了些。還有,意識上從緊到鬆,從模糊到清晰,從複雜到簡單,這些變化都要觀察到。
有同學問,打坐的時候,這裡脹、那裡痛的,是怎麼回事。
第一,這些地方本來就有脹痛的情況,只是你可能太忙,沒注意到,現在相對靜下來,終於可以接收到這些身體給你的信息了。
第二,我們打坐的時候,心念相對收回來一些,身體裡的能量就回收了一些。在體內流通的氣比之前增加了,就像乾涸的河床開始出現水了,大小河道開始疏通,很多堵住的地方都在自動地通。通的過程中,身體就會有各種痠麻脹痛的感受。
至於河水往哪裡流,怎麼通,其實不用管它,身體比我們以為的更有智慧。只要我們不亂來,它會自動調節好。
所以,你在靜坐中,如果有什麼感覺,只需要知道,然後繼續坐就是了。無須東想西想,狐疑害怕。
-
照片:南澳車站很美的雕像